管理员后台
永州地方文化数据库
内部检索


我与浯溪摩崖石刻相伴30年  
 
【题名】 我与浯溪摩崖石刻相伴30年
【年代】
【作者】 转自互联网
【全文】
我与浯溪摩崖石刻相伴30年
杨仕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祁阳浯溪摩崖石刻保存了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名人的诗词书画505方,俗称“诗山”、“画山”、“文字山”。如此千年胜迹,原是唐代诗人道州刺史元结,于大历元年(766),“爱其胜异,遂家溪畔”,“为自爱之故”,自创新意,将溪叫“浯溪”,山叫“峿台”,建庼(有四壁的亭)叫“庼”,合称“三吾”,并撰三篇铭文分别刻在溪畔石上。大历六年(771),元结还将所撰《大唐中兴颂》,请大书法家颜真卿大字正书摩刻于峿台崖壁,碑面3.2米见方,自左至右直书,共21行,332字,字径15厘米。因文绝、字绝、石绝,世称“摩崖三绝”。自此,历代名人纷至沓来,览胜留题,摩崖刻石。现存唐17、宋116、元5、明84、民国9、时代不明的182方;书体有篆18、隶12、草7、异体6、符箓1方,其余都是楷、行书;文体有颂3、序5、铭12、赋6、记20篇,诗词425首,联5幅。堪称罕见的书法石刻宝库、文学艺术殿堂、历史资料档案,恰似镶嵌在湘江边上一颗璀璨的文物明珠。元结“三吾”的命名,立意非凡。“吾”者,“我”也,是代词,“人皆得而吾之”,实非元结所私。元结为创建这天下公之的山川之胜和华夏文化的继承、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千年文脉,凝聚潇湘,孕育永州,惠及华夏,香飘全球!

  人生有缘。我少时学书临摹浯溪碑帖,萌发了对浯溪向往之情。随后从事教育工作28年,酷爱书画文史,常与浯溪打交道。1979年9月(44岁)调县文化馆分管文物,更恋上了浯溪。1981年1月建立浯溪文物管理所,县委派我抓筹建,我马上表态:“决心去浯溪干一辈子,献余生之力,偿终生之愿!”果真,我与浯溪摩崖石刻相伴了30年,这30年的日日夜夜,浯溪的山、石、水、土、草、木和历代前贤的精灵,都在见证和纪录着我与浯溪摩崖石刻,结下了至真、至情,相亲、相融的不解之缘。

一、任劳任怨奔筹建

  万事开头难。那时到离县城五华里的浯溪,还得横渡湘江,为了节省往返时间,我与两个职工(会计曹建国、出纳邹建国)在附近租住民房,到隔壁中学搭餐,日以继夜奔筹建。省拨经费10.5万元,我们精打细算,节约开支,靠各级党政的重视和部门的支持,干好了很多实事。如立章树牌,定线围墙,建房、修亭、架桥、铺路……连续奋战不歇,好不容易才初具规模。其间经受的苦难一言难尽:为落实保护范围,有损隔壁中学利益,被停止搭餐,只得在房东阶檐垛角架炊;为维护园林规章,得罪了周围群众,被骂娘、踢锅,还被房东驱赶到园里工棚餐宿。经当地党、政部门给肇事者罚放电影,并向群众公开检讨,才刹住了歪风。进城买菜困难,有时就从园里寻找野葱、野菌代食。尤其是为护守基建材料,不知熬过多少风雪夜,一次,摸黑追赶小偷,连自己的牙齿也跌断。更险的是,曾因劳累过度,我突发胃穿孔,全靠文化馆蒋钟谱连夜斗雨从县城租车接送进医院,才得到及时抢救,住院期间省文物局长熊传薪还特来信问好。那时,我家在农村,逢年过节从未回家,1981年初夏,17岁的女孩因病急救无效而夭亡时,我正在省里开文物会,也无法赶回。随后,因会计出纳经常出差在外,我实在忙不过来时,便从农村将小孩拉来,替自己做伴和看管园林。年幼的儿子为制止当地小孩进园放牛、打柴,又曾多次遭到无理打骂。1981年冬的一天,我到县城开会,很晚才回所,走到河边,天色突变,狂风暴雨即将来临。那时湘江大桥还没建成,我只好冒险摆渡过河。小船在波浪中摇摆不停,大浪险些将船打翻。一上岸,我全身湿透,冷得打颤。突然想起“工地刚购进一批水泥不能雨淋!”,我边想边匆匆地连跑带爬赶到工地。待遮盖好水泥回到屋棚时,只见那才满10岁的小儿子,一个人缩在漆黑的棚角里啼哭不止……

  的确,好事多磨。尽管我如此没早没晚忘我地奔忙筹建,却还连遭忌妒。有人告状,说我经济不清,材料失散。随即县局组织人员清查了一个星期,才真相大白。反倒了解了我添置夏天的一把木靠椅,硬是自己掏钱从县城背回来的;过年时附近做工的包头送给几蔸白菜,我也按市价付了钱的。从来没因抓基建而沾丝毫便利。此外,也还有人用联语戏弄我。他以“长”字的两种音义,编出上联:“所长所长长在所”,要我应对下联。我深知此联含讥、太贬,就以自信和坚毅的勇气来肯定我自己,便用“难”字的两种音义,拍胸说出了下联:“消难消难难全消”!虽词性对得不工,可也确切地倾诉了真情实况,使得对方面红耳赤,自感羞惭!那时,我在浯溪的处境,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县中医院院长方镜致力拉我为他当助手,玻璃厂私人企业家邹伯伦也想高薪聘我,县教委趁“教师归队”这一号召,动员我回教育界,时任县纪委书记的好友游高桂也曾推荐我去当农村乡镇领导……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我坚守“三吾”创新业,相伴石刻护“国宝”的坚强意志。我决心为“三吾”胜境当好护碑园丁。于是便刻了一方图章,自号“三吾一丁”。恰巧园内有千年胜迹“镜石”,神传能照人面,透人肝胆,鉴别忠奸。1982年元旦,我便撰书《座右铭》自勉自律:“面对镜石,吊古抒怀,为建浯溪,诚恳表态:步老步实,克勤克俭,全心全意,任劳任怨。”随后,1985年12月五十初度时,我这《座右铭》又添上了两句结语:“三吾存肝胆,石镜阅鬓华”。即忠义的肝胆,与“三吾”共存,至老犹战斗,让“石镜”作见证。并撰文《三吾存肝胆,石镜阅鬓华》在《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3日第二版发表。1991年6月12日《祁阳报》纪念建党70周年“浯溪风流”有奖征文专栏,发表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徐文的文章《三吾一丁­——记浯溪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杨仕衡》结尾赞:“‘三吾’孕育出一代又一代骄子,‘三吾’更需一个又一个辛勤园丁。”情真意切,感慨动人!

二、奋身竭力清家底

  初步筹建结束,便全心身扑在对浯溪石刻的清理、抢救上。我初来时,这里遍崖青苔覆盖,荆棘丛生,连旧县志载的280块碑也无法找出。为清“家底”,我劈荆斩棘,剥苔探碑,低处伏地钻,高处吊身爬。晴天趁早晚斜射阳光,雨天趁水反光辨认碑文。挂烂衣服,擦破皮肉,乃至跌伤手脚也全然不顾。每查出一块石碑,如获至宝,欢喜若狂。1984年6月,我往河边3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探碑。因当时资金短缺,用竹木或钢管扎脚手架没条件,用梯子又没那么高,怎么办?只好蛮法上马,用长绳一端捆住腰间,并套一竹板踏脚,另一端让几个伙伴在崖顶使劲拉住,徐徐往下放。1米、3米、5米……待找到碑痕位置,就大喊上面拴住绳子。我便小心翼翼地操作,斩棘剥苔,清刷碑面,用竹铲和棕刷,刷好1米、2米,又喊上面将绳子下放一米、2米。直等碑面全刷完了,才叫上面松绳徐徐落地。就这样,一块明代刻的所谓“百尺摩崖”,每字直径2.3米的“圣寿万年”四个大字,连同两边落款的小字,重现了原貌。当时喜而忘险,如今回味还觉心惊!随后,还清刷出了旧县志未有记载的《大宋中兴颂》和《大明中兴颂》两块巨幅摩崖石刻。

  说探碑,更难的是崖壁上的小块石刻,要想一碑不漏,那就得将临江壁立三座石峰所有崖壁的上上下下和山上遍布所有岩石的块块面面,全部细心清刷,谈何容易?要是发动群众上阵,又怕粗心人漏查或把石刻文字破损,怎么办?我坚持了1981、1984和1990年三次遍查,才全面清理了园内石刻,真做到了一块不漏,连清末祁阳文人黄矞,已定为久佚的,宋代臧辛伯《浯溪渡香桥诗》的原刻,也实实在在找了出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浯溪胜境,除了摩崖石刻,还有不少嵌入崖壁、墙面,竖在地上的活碑。这些碑,在“大跃进”和“文革”时,大多数被破损,或搬作他用,要清家底,就必须寻找回来。附近农村的杂屋、水沟、厕所和猪牛圈,我无处不钻、无石不查,就连发现这里半块,那里半块,都得找回装配。一次,当我从一农户猪圈搬出两个半块清代《浯溪图》碑刻,还把碰掉的碎块包好带回时,村里人笑我:“那是你的命根子?”我恳切地回答:“这比个人命根子还重要咧!”趁机向群众宣传了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文物的重大意义。就靠这种“钻劲”,还从隔壁中学教师宿舍阴沟找出了“吕洞宾寿字碑”,从校医室柱础换出了清吴大澂《亭铭》篆刻半块,从食堂水池踏步换出了半块“仙迹”狂草诗碑。还有一次,发现新埠头水渠石板桥是浯溪的石碑,要搬回浯溪,老百姓不准。我就用钢筋水泥冻一块厚实的大桥板,还刻上两行大字:“献身在要道,宁让千人踏;积德于民间,喜留万足香。”抬去换时,群众非常欢迎,还鸣放鞭炮,举行了风趣的换桥仪式,好有意思!

  就这样通过几年不懈努力,全面清理了浯溪石刻的家底。共查出摩崖石刻505方,比旧县志载的碑数多225方。全部编号、登册、建卡,并拓片、录集碑文资料珍藏。还经实测将505块碑按方位、按比例绘制成长13米,宽0.4米,折叠成46页的《浯溪摩崖石刻分布总图》。牢实地掌握了浯溪的“命根子”,做了千百年来前人从未做过的一件大好事。为我的老师、老顾问桂多荪老人编纂《浯溪丛考》、《浯溪志》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1985年2月6日,《湖南日报》发表祁阳报记者苏联民《浯溪碑刻知多少》的报道,还特别加了编者按,对奋身竭力“清家底”给予高度赞扬:“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勇于改革创新的可贵精神!”

三、刻苦钻研护国宝

  对于浯溪石刻的保护,确实是长期而艰巨的斗争任务,既要与人斗,又要与天斗。30年来,我坚持了刻苦钻研,勇于实践。

  一、跟人斗。对石刻破坏的人为因素,遵照《文物保护法》制订严密的规章制度,上报县政府下文立牌公布。严禁在园内放牛、打柴、割草、取土、搬石;严禁在悬崖河边掏沙和放炮炸鱼;严禁在园内乱刻乱划和拓印碑文。同时,对重要的“三绝碑”还加钢筋栏杆锁起来。长期坚持巡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984年冬,我曾两次发现碑面刻“到此一游”留言,还落款地名、人名,便立即拍照,去信给对方所在地派出所,给予了罚款处理。还撰写《到此一游被罚款》、《有感于到此一游的罚款》文稿,在《祁阳报》、《湖南文化报》发表,扩大了影响,收效良好。

  二、跟天斗。为防止石刻自然风化,我深钻了《石头的学问》一书和文物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大胆试验。首先从物理角度出发:一是防水。用钢筋、水泥或片石在石刻顶上加檐盖帽,并顺势引沟合理排水;二是防塌方。对悬崖裂缝用钢筋、水泥加固,崖脚加砌护坡;三是加强对石刻的经常护理,排除苔藓,清扫尘埃,铲除石缝有严重危害的树根杂草,及时清刷碑面的洪水污渍;四是对亭内有围栏封锁的“摩崖三绝”等重要石刻,用白芨水蝉拓薄皮宣纸,长久不揭,以严实保护碑面不受风化。至于石刻保护的化学处理,1982年我曾对大型榜书和一般石刻作过土法试验。将工业用的无色透明醇酸清漆,稀释又稀释,薄薄遍刷碑面,收效较好,字迹较原来清晰,不影响拓片,不积水生苔,不粘尘埃。虽易老化,也无伤石质。1983年又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用丙酮稀释后涂在三处不同的石碑上,作了少量试验,效果虽好,但因资金问题,无法大面积施行。

  1995年我在该退未退的聘任期间,眼见浯溪石刻争得国家重点保护,但未争到资金的重点投入,总觉责任未尽,不得安然。于是,主动出马自1995年10月至1998年6月,四次跑北京,终于争得了国家文物局立项维修,于1998年6月拨给第一项峿台北崖区抢险加固资金110万元。2006年7月,我还参加浯溪与中国文物研究所签订了摩崖石刻碑体保护修复设计方案的合同书,有待第二项石刻碑体保护工程的实施。

  在浯溪,我刻苦钻研护国宝的实践,虽无成就,却也得到广泛认可。1982年9月,国家文物研究所专家蔡润先生来浯溪考察摩崖石刻的保护时,对我所搞的加檐盖帽防水,加补裂缝,加砌护坡防塌方,加围栏杆防人为破坏等各种土法试验极表赞赏,并在全省考察总结会上给予推广。随后我还总结《对浯溪摩崖石刻科学保护的探索》一文,在1993年7月25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发表,我很感欣慰。更出奇的是2007年1月24日,我收到日本教授高木隆司的来信,说他从10年前保存的日本《经济日报》中,查出浯溪“摩崖三绝”碑,采用白芨水拓上薄皮宣纸长期不揭以防风化的报道,特冒昧来信,诚恳向我求教具体的做法。对此,我很感意外。难怪国家文物研究所专家贾瑞广先生曾对我总结出“石刻风化演变过程的五个步骤,”也赞为解决了他在国际石刻保护研究会上的难题。对如此国际影响,我得到了意外的欣喜。2009年9月,为纪念祁阳解放60周年,县政协组织编纂出版《祁阳记忆》一书,我应邀撰文《世界向浯溪走来》,真实地记述了日本女郎情系浯溪和国际友人与浯溪深情交往的动人故事,还发表激情感怀:“浯溪已成为世界性的浯溪了,世界正在向浯溪走来,浯溪怎么办?急应努力打造浯溪文化这块金牌,使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子孙后代!”

四、呕心沥血谋发展

  为谋求浯溪文物、旅游的大发展,我30年如一日,使劲挖掘、整理浯溪资料,广泛、热情投入浯溪宣传。先后向全国报刊发表文章120多篇。其中省文物局、旅游局、老干局分别举办的“我爱文物”、“优秀导游词精选”、“共产党员永不退休”三次征稿活动,我参赛的三篇文章,分别荣获了三个一等奖。还有《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书艺初探》一文,获上海兰亭年会书论评比三等奖。1995年荣获省“文物宣传通讯报道先进工作者”奖。先后出版了《浯溪导游》、《浯溪解读》、《三吾一丁》专著和《祁阳县志》、《祁阳县文化志》、《祁阳县城建志》中的《浯溪篇》。2008年10月,还为省委、省政府组织编辑的《湖湘文库》乙编《湖湘碑刻(浯溪卷)》撰文,精装出版,作为省委、省政府对外赠送的礼品,向中外宣传。

  对浯溪胜境的现场宣传,我一直主动承担碑林导游讲解任务,30年来不分寒暑晴雨和节假日,据《日志》登记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00多批次。在导游中,我抓住游客心理,以长、中、短、深、浅、雅、俗的多套讲解词和多种表达技巧,因人因情因时,投其所好,灵活施讲,引人入胜,寓教于乐,使之由悦耳悦目,升华到悦志悦神的至高境界。宣传效果显著,博受游客赞赏。

  记者姜贻斌曾发表在1990年8月15日《湖南日报》和1991年第4期《散文选刊》的《浯溪散记》一文如此描述:“杨老先生瘦小身材,初次见面,说不出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只是一开口,竟讲得出一口普通话。尚不出奇。但渐渐,一行人竟被杨老先生的讲解深深迷住。这杨老先生说话抑扬顿挫,许多神话、传说、轶事信口讲来,讲解碑文不紧不慢,头头是道。又幽默,又诙谐。一时将人逗得哈哈大笑,一时又令人陷入沉思。偌多妙处,始则茫然,经杨老先生一指点,继而恍然了。每到一处,众人团团将他围住,生怕没听清楚。杨老先生也不高声,任其自然,笑则笑了,静则静了。目中只有山水碑林,心里一派超然态度……出得园来,一行人兴致未尽。其间有人说,杨老先生的讲解妙不可言,将他置于此地,人尽其才,也是一妙呀。正是,正是。众人道。又说,人尽其才,地方上怕是不多的呀。不多,不多。众人又道。太阳好晒,便一时无话。”还有早在1986年10月13日,日本第七次汉诗爱好家访华团山田女士曾来信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我们不太同意,浯溪风景最好,特别是我看了颜真卿的摩崖书后很感动,就是死了也忘不了。杨先生说的话很慢,也很清楚,我差不多都听懂了,心里很高兴!”还寄来照片:日本樱美林大学讲台挂着我赠“鲁公遗墨此第一”的书法作品,黑板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教授石川忠久(全国汉文教育学会会长、汉诗爱好家访华团团长)拿着《浯溪导游》小册,指着地图上浯溪的位置在讲课,情真意切,令人感动。1991年12月3日,郴州八中张治苏来信说:“深深地佩服你的讲解,真是加一个字嫌多,减一个字又嫌不够,做到了恰到好处,难得,难得!再一次向你致谢!”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来信说:“听了您富有哲理教育的讲解,真是受益匪浅,谨在此再致以衷心的感谢!”1992年9月18日,湖南省《党风党纪杂志社》许乐山在留言簿上写道:“杨公一番导游语,胜吾苦读十年书。”1993年3月13日,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组织指导处处长王晓生,听完讲解,临别时向我递了一张纸条写着:“感谢杨老给我的教诲!”故而永州市纪委书记郑邦琼曾风趣地说:“真看不出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凡来过浯溪听了杨老讲解的,就都被杨老教育完了!”1993年7月6日,新华社湖南分社金林鹏来信说:“……回味在祁阳的前前后后,他们反复称赞杨老的精彩讲解,而我没有亲自聆听,深感遗憾,希望您能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1996年4月23日,湖南省文物局长谢辟庸曾领参加在永州召开省文物会的全体成员考察浯溪时当场赞扬:“杨老的讲解妙趣横生,也称浯溪一绝!”还再三叮嘱单位领导,要录制影碟存档,并交省局2套。对此,2001年5月31日,《永州日报》记者晓山在“人世写真”栏发表通讯《记一位六旬老人与浯溪碑林的故事》评:“这就是生活中的杨仕衡,他把有限的人生打扮得五彩缤纷,他用一种年轻的心,笑对每一个美丽而又充实的日子。”“正是因为杨仕衡的锲而不舍,勤劳好学和勇于实践,才赢得了‘浯溪通’的美誉。”我还不断总结经验撰稿,1983年1月,上海《旅游天地》第1期发表《运用古诗导游一试》,1993年3月25日,《中国旅游报》导游之家第47期专栏发表《我对浯溪碑林的导游》。2000年11月25日北京《博物馆之声报》发表《我为浯溪碑林导游讲解20载》,影响很广。

  现场导游的魅力,不仅招来回头客,还能广集资金复修和增置园内景点。如:1981年4月1日,首次接待国家文物局臧副局长、省文物处候良处长一行5人视察浯溪,划定保护范围,拨款10.5万元筑围墙,建业务用房,复修渡香桥的筹建工程,就是通过现场导游边看、边讲、边议而拍板决定的;1985年5月18日,零陵地委书记唐盛世领全地区县委书记、县长会议100余人览胜浯溪,听了讲解,当场拍板,由地、县有关部门联合凑款20万元,征收隔壁中学食堂,改建为浯溪陈列馆;1992年6月7日《长沙晚报》社40多人在浯溪过党日活动,听了讲解,当场表态与“长沙五一文”和“广东太阳神”集团联合赞款6万元,给浯溪重修“亭胜景”;1997年3月17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文选德视察浯溪,听了讲解,赞不绝口,再三叮嘱把所讲内容全部编成书,他负责出版。事后,果真兑了现,2006年9月,我撰稿书名《浯溪解读》,文选德作《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罗哲文、副主任史树青分别题词,省文物局助资,潇湘出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出版;2004年5月1日,国家财政部长金人庆和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视察浯溪,听了讲解,激发了兴致,当场表态要加强对浯溪石刻的保护,随后批拨了维修专款120万元。

  浯溪是书法石刻宝库,我长期坚持面碑、临帖,继承发展传统书艺,以浯溪诗词为内容创新书法作品,参赛入展。曾入选《中华民族书画长卷》,入集《海内外书画作品选萃》、《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多种专集。所书条幅:“李唐碑板如云垂,浯溪片石尤瑰奇,鲁公遗墨此第一,评家自审非谬欺。”被日本樱美林大学展出并珍藏。同时,本人是祁阳书坛第一个被地区选送参加1985年首届湖湘书法大赛并被吸收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聘书画师,中日韩新书画联谊会理事。随着书艺的提高,参赛的增多和作品在海内外的广泛流传,对浯溪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以及浯溪品位的升格,创造了有利条件,起到了促进作用。最近,2011年2月《艺术中国》杂志,还同期以重要版位发表了我的一篇报道:《镶嵌在湘江边上的文物明珠——浯溪摩崖石刻》和一幅行草书法作品:“元颂云烟霭,颜书金玉辉,山川无秀丽,天下看来稀。——明曹来旬赞浯溪中兴碑”,影响深远。

  对于文物考古,我从1979年调任县文化馆副馆长,就一直是祁阳县文物考古专干,湖南省考古学会会员,曾参加文化系统刊授大学学习专业三年。1986年在韶山、1987年在板仓参加省文物专业培训。1988年在道县参加省考古培训,进行溶洞考古。1989年在广西师大参加全国县以上文博干训班专业培训。自1981年来浯溪筹建文物管理所的同时构建了全市一流的县级文物库房,我从县文化馆将原有土改收集的历史文物搬到浯溪库藏,还坚持积极收藏全县出土和民间流散文物,并考证整理资料向国家刊物报道发表:1987年7月25日,北京《考古》发表《湖南祁阳出土汉代窖藏钱币》(大忠桥蔗塘出土五铢铜钱112.5市斤);1988年5月25日,北京《考古》发表《祁阳长流村出土宋元瓷瓶》(陈启云挖土打红砖发现,国家三级文物);1989年4月5日,北京《考古》发表《祁阳发现汉代铜镜》(大忠桥镇上马断桥蒋绍宝挖屋基出土东汉神兽铭文铜镜,国家一级文物);1994年10月,北京《考古》发表《祁阳黄泥塘镇发现宋墓》(黄泥塘河边观音盘座岭下墓地出土人物堆纹陶罐,国家三级文物);1997年9月,北京《考古》发表《湖南祁阳出土元代马蹬》(浯溪镇唐家岭8组唐昌栋挖屋基出土双龙纹铜马蹬一对,国家一级文物)。浯溪共有国家等级的库藏文物111件,其中一级3件,二级4件,三级104件。1988年1月,我仿照省博物馆陈列方式,亲手策划展柜,布置了文物陈列展览,展出文物272件,向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连续展出了10年,同时我坚持夜睡库房10年,贴身保证了库藏文物的绝对安全。随后这些文物大部分转借给永州市博物馆长期展出。

  1988年8月,我主编《祁阳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8开本共224页,编集古文化遗址45处,古墓葬121处,古化石采集点2处,石器、陶器、墓砖等实物标本600余件。还登记了大量家藏文物,考证精详,图文并茂,获地区二等奖,为祁阳人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财富。1991年为编绘《全国文物地图集》,我一手完成了《祁阳文物地图》和《祁阳文物概况》的汇编。2008年6月和2010年6月,先后在道县和祁阳参加了两次“元结与永州”学术研讨会,我撰文《元结在浯溪》、《对元结雅好山水和乞求退隐思想之我见》、《元结游记体散文的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大会发言后被收编论文集。2010年8月,又撰文《浯溪摩崖石刻》被收入《湖南省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暨湘赣粤桂考古高峰论坛论文集》。《湖南碑刻整理研究与数字化建设》是吉首大学龙仕平教授2011年已经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项目课题,同时也是全面清理我省碑刻文献、抢救地下资源的一次最好的机会。最近,受龙教授的委托,重新校正浯溪碑刻和整理摆在浯溪地面那些收集的碑刻及统计祁阳县的其它碑刻资料,我又决心乐献余热,定于2012年7月全面完成任务。

  另外,我还完整地保存了本人自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的日记本,每本都有前言、重要目录、工作动态、事实记载,井井有条,从未间断。尤其是每本的前言都有一定的魅力。如:“我的日记本是我的‘大学’,这上面有记载的史实,有积累的材料,有认识的考验,也有思想的检查……日记,它推动我进步!每当夜里就寝前我合上日记本,便为了完成一天的工作、学习而愉快,为了明天新的工作、学习而充满希望,想着黎明,惦记着早起”。又如:“是的,我决心用自己的笔,记下自己的脚印,愿双脚步步踏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掏尽心血为革命,壮志凌云写新篇!”再如:“不颂不吟,不邪不歪,唯独纪实抒怀,积我人生之悟,表我终生之爱,非求名利与再世,唯遗自训予后代。”好一生“凡人日记”啊!这也正是不可再造的现代文物,不无收藏价值。是的,请别见笑,到时候很有必要,不一定小人物的史记可作大见证!

  1988年1月,浯溪园内碑林东侧增建了出生于祁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铜像和纪念馆,更使浯溪胜境充溢了我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光辉的革命传统相融合的博大精神。在导游讲解中,我把人文景观的思想精华,即浯溪历史名臣元结的“忠、直、方、正”、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当代革命家陶铸的“心底无私”有机结合,要想“忠直方正”,“忠义大节”必先“心底无私”;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忠直方正”,“忠义大节”。这“忠直方正,忠义大节,心底无私”12个字展示了我中华民族古今人文精神的极至,使浯溪优美的自然景观在文化品位上获得了高度的升华。如此讲解,纠正了部分游人对陶铸铜像置于此地不太合适的异议。也曾激发了1991年祁阳新任县长蒋崇献的兴致,他高度赞赏并竭力推崇“忠直方正,忠义大节,心底无私”12个字誉为“浯溪精神”,也就是“祁阳精神”。蒋县长还不耻下问,把借鉴元结《县令箴》和陶铸拒礼典范的实践体验自撰《座右铭》:“纳礼即祸:民为主,职为仆,为民排忧解难乃职之本份。若办事纳礼,民虽诚,而职失德,致政不廉,国受损,祸即大矣!”专程找我切磋,我深受感动,便情不自禁将其原文精创成书法作品,在《湖南党纪党风》杂志1991年第11期刊发。同时,我汇编了陶铸童年故事、生平简介、诗词选的小册子内部印发,还精心写出了《陶铸铜像讲解词》、《陶铸与浯溪》和《民族文化的卫士,炎黄子孙的楷模——陶铸的文物保护观》长篇论文,先后发表在湖南《文史拾遗》总第25期和71期。还为陶铸故居—石洞源和祁阳古民居—龙溪李家大院的旅游开发分别写出了完整的导游词。2005年5月,应邀为县旅游局深入陶铸故居石洞源调查考察、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开发红色旅游景区的申报材料。2006年6月,应邀为本单位搜集、整理、撰写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和档案资料,对浯溪文化品位的升华、管理机构的升格和文物、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尽了应尽的责任。

五、美我残生香人寰

  我与浯溪石刻相伴30年,这是人生之缘。我自1981年1月筹建浯溪文管所,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浯溪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3月,县编委下文由“浯溪文物管理所”改名为“浯溪文物管理处”,定为正局级事业单位。30年来,干部、职工增加到80多人,我为单位连续接送了12位领导(一把手),他们或因浯溪业绩而荣调党政机关,或因带职读书取得文凭而转入党政机关,或由党政机关来此过渡退休,也还有因选用失误而免职调离的,更换十分频繁,甚至造成对业务不明、不重视的不良影响。1992年12月11日,省文物处长曹盛葆给我来信,曾特意强调这一问题:“我知道你在碑刻的保护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很有研究,同时与外界联系也很广,目前你们处是否给你配备了助手,我们每次去都提到这方面的问题,应该说你们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是保护管理好碑林。”而我却仍是谨守慎独,老当益壮献余热,美我残生香人寰,矢志扛起浯溪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这业务重担,奋斗不息,精进不停,始终固守自定的“五不”原则与人相处共事:一、不在位高位低上做文章,当好对方的配角;二、不在权大权小上绕圈子,当好人民的公仆;三、不在谁服从谁上论输赢,当好执行党的政策的模范;四、不在谁强谁弱上比高低,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强者;五、不在谁富谁贫上看贵贱,努力争当驾驭生活的勇士。我的这种独特品格,“处世耿介,与人仁让”,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为人而忘我。如1982年6月21日下午6时许,我按惯例坚持护碑巡园,突然发现河边有一少女陈小凤失足落水,急喊救命!我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将她抢救上来,受到国家文物局《文物通讯》杂志于1983年第1期“责任在身,当仁不让”专栏发表《杨仕衡勇救落水女孩》的文稿,给予表彰。1982年12月12日,上海书画出版社沈伟宁单车旅游全国,从桂林来到浯溪,那时,正处于筹建的艰苦困境,我热情接待,淡素相招,餐宿数日,幸拾河边被炸后浮于水面的一大鲤鱼,掺萝卜片煮食,命小儿沽酒同饮,谈诗论画,情深意切,并作《鯃鱼铭》乐之。别时我赠给他冬袜一双,托将浯溪文化随足迹播遍全国。随后他游历了贵州、云南、西藏,从拉萨骑车下返成都。1984年1月11日,在四川大学给我来了信,接着去新疆了……万没料到别后29年的陌生人沈伟宁,家住上海还在法国有房子,每三年可居法国一次,竟于2011年6月16日从桂林探亲返程,随带夫人特访我家,回去后还划来现金2000元,激情邀请我老俩口去上海旅游,实为天生有缘,贵之已极。

  我在浯溪这30年所做的虽然都是平凡的事,却得到了无限的欣慰。1985年11月荣获省“首届文博建设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和省“文物安全保卫先进工作者”奖。1988年9月,县委在千分之一“农转非”比例的条件下,一次性解决了我家爱人、孩子4人由农村转为城镇户口。1993年9月县委下文,任命我为正科级干部。1995年9月县职改办根据省评到会专家19人全票通过的结果,下文确认我为副研究馆员高级技术职称。县电视台《三吾纵横》栏目“咱们祁阳人”的专题报道竟把我列为首播的典型。自1985年以来,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2001年5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播放了浯溪碑林景点和我的导游讲解,使浯溪文化盛誉华夏,香飘全球,引世界向浯溪走来。2001年5月31日,《永州日报》记者晓山在“人世写真”栏《美我残生香人寰》一文报道:“祁阳人赞誉杨仕衡是浯溪石刻的‘守护神’,游客说他是碑林的‘翻译官’,同行则称他是碑林的‘保姆’。”特别是常陪客人来浯溪的市、县党政领导,更器重、更风趣地对我如此夸赞:“浯溪是祁阳的宝,你是浯溪的宝,如此说来,你真是祁阳宝中之宝!”2005年4月11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夫妇视察浯溪,临别时,年高90的张副主席,紧紧握住我的双手,关切地说:“你讲得很好,谢谢你的讲解!你是这里的老专家,退了休还乐献余热。可贵,可贵!要多保重,健康长寿!”

  面对这无限的欣慰,我这个1935年12月出生,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6年10月入党已满55周岁党龄的共产党员,总算没辜负党的哺育之恩,没向党交白卷。确实,我退休14年了,还没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也没享受国家逐年增拨的生活补贴,只是由单位不定期发给月金1585元,补贴150元,合计1735元,与同等条件退休的原学校、文化馆同事相比,每月低了1000元,说这是“差额补贴单位,财政不包干”属“体制”、“政策”问题,无法解决。而我老俩口年迈多病,老伴无收入,面对物价日涨的现实,生活、保健确有困感。尽管如此,可我还是为“美我残生香人寰”而始终把心留在那令我魂牵梦萦的碑林上。常应邀参与策划重大活动,接待重要游客,整编文史资料,参加学术研讨和石刻科学保护的研究,辅导文博新秀……乐于奉献,而不遗余力。为此,我的寄语:“人生贵在奉献,而奉献则贵在至真、至情、至尽。我为我这个平凡人,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能尽毕生之力,献犬马之劳,干出这些平凡之事而无悔无怨,倍感欣然!如果人生真有再世,我还会坚持不变:浯溪摩崖石刻,我与您相伴到永远!生与三吾结奇缘,死将骨灰撒满园,化作春泥更护花,万紫千红我永欢!”